閱讀不僅塑造思想,更賦予我們仰望星空的底氣與腳踏實地的力量。新時代的青年,既是追夢者,也是圓夢人。在五四青年節這個屬于青年奮斗者的節日里,蘇州天使母基金的青年員工們以文字為舟、以思考為帆,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與成長感悟。
劉宇川:《紅軍長征記》里的《吃冰淇淋》一文是一段關于雪山的記述。在1935年夏天,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途中進行了短暫休整,對面荒無人煙、視野中盡是白雪皚皚的懸崖峭壁時,陳賡、蕭勁光等將領提議吃冰淇淋。于是大家用漱口杯來挖雪,將胃藥瓶中的糖精撒入雪中,稱之為冰淇淋,在海拔五千米的雪山之巔品嘗“冰淇淋”、談笑風生。這個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現代都市氣息的意象,瞬間消融了雪山與塵世的距離,將艱難困苦轉化為詩意的狂歡。這種超越性的精神力量,不是簡單的苦中作樂,不是對苦難的美化,而是以主人翁姿態對命運的主動塑造。
這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樂觀精神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不變的底色,中國人民,自古以來便有著吃苦耐勞并且頑強拼搏抗爭的精神。我們聽到的纖夫號子、信天游是底層勞動人民的高歌。我們聽到的戊戌六君子“我自橫刀向天笑”是讀書人對時代的高呼,我們聽到的毛主席“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”是革命領袖的大氣磅礴。
但我覺得,樂觀和堅強也需要有更內核的東西作為支撐,而這個內核便是遠大的理想、和堅定的信念,它能夠讓紅軍戰士在意志動搖的時刻繼續堅持,在最寒冷的雪山上尋找甘甜,在至暗的時刻積蓄光芒。一邊云淡風輕的看待現實,清風拂山崗、明月照大江。一邊堅守著遠大理想積蓄著力量,臥薪嘗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。
其實,何處不是長征,我們又何時不在長征路上。今天的中國正行走在新時代的"雪山"之上。中美貿易戰的凜冽寒風,技術封鎖的陡峭冰壁,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的缺氧地帶,構成了更為復雜的"無人區"。但是我們從來不曾屈服放棄,我們已經敢于亮劍。
再次回看那個盛夏的雪山之巔,紅軍戰士用漱口杯盛起的不僅是冰雪,更是一個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圖騰。中華民族崛起、偉大復興的漫漫長征一直從革命年代延續至今。這條道路必然是曲折、充滿艱難險阻的。但我們也堅信,在寒冬之后必然是春天,在黑夜之后也必將迎來光明。
吉雪蓮:在《紅軍長征記—原始記錄》中,陳云同志化名“廉臣”撰寫的《隨軍西行見聞錄》讓我深受觸動。這篇文章以親歷者的視角,記錄了長征途中紅軍的真實面貌,尤其讓我感受到紀律嚴明與民心所向的力量。
作者以被俘國民黨軍醫的視角,講述了紅軍突破封鎖線、翻越雪山草地、強渡大渡河等驚險歷程。文中既有對朱德、毛澤東等領袖形象的細膩描寫,也有普通戰士在極端環境下的堅韌表現,更記錄了紅軍如何通過嚴明的紀律和真誠的群眾工作贏得民心。
最令我震撼的細節是紅軍對紀律的堅守。文中提到,紅軍進入貴州遵義城后,盡管物資匱乏,但始終“不拿群眾一針一線”,甚至用蘇維埃銀行紙幣兌換銀元,確保商民利益不受損。作者寫道:“遵義城店鋪照常營業,莫不利市三倍。”這種秋毫無犯的作風,徹底打破了“赤匪”的污名化標簽。另一細節是紅軍與少數民族的互動。在通過彝民區時,劉伯承與彝族首領“獻血為盟”,尊重當地習俗,最終換來向導和物資支持。作者感慨:“紅軍是歷史上第一個以平等態度對待少數民族的隊伍。”這種以誠待人的智慧,讓紅軍在復雜環境中化險為夷。
長征精神中的紀律與民心啟示我們:團隊凝聚力的核心是信任,創新破局的關鍵是尊重,困境中的堅持源于信念。
長征不僅是軍事奇跡,更是一部關于信仰與紀律的史詩。今天的我們或許無需面對槍林彈雨,但同樣需要以嚴于律己的作風、以民為本的初心,在各自的“長征路”上砥礪前行。愿我們賡續這份精神,凝聚奮進力量,書寫新時代的篇章。
楊雨桐:推薦《悉達多》 一書,黑塞以詩性語言重構佛陀悟道之旅,卻不止于宗教寓言,而是一部穿透人性本質的精神史詩。主人公悉達多并非佛陀本人,而是一個不斷撕裂自我、沉入世俗又涅槃重生的“凡人”,他的痛苦與覺醒映射了每個人必經的困惑:如何在欲望與虛無間找到生命的純粹意義?
書中沒有教條式的答案,而是以河流般的敘事節奏,追問真理的不可言說性——愛情、金錢、權力、孤獨皆是修行的道場,真正的覺悟藏于對“當下”的全然接納。黑塞融合印度哲學與西方存在主義,打破東西方精神壁壘,揭示所有追尋終將回歸對“我”的消解。
當代人困于意義焦慮與物質漩渦,此書恰似一劑清醒的良藥:它摒棄答案的傲慢,以謙卑姿態邀請讀者直面生命的流動性與矛盾美。若你曾在喧囂中感到迷失,或對靈性成長抱有熱望,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象的經典,將為你開啟一場超越時空的自我對話。